
1.病史 起病急,發(fā)病前多有不潔飲食史。受冷、勞累,腸道蛔蟲感染及營養(yǎng)不良為誘發(fā)因素。
3.腹瀉便血 腹痛發(fā)生后即可有腹瀉。糞便初為糊狀而帶糞質,其后漸為黃水樣,繼之即呈白水狀或呈赤豆湯和果醬樣,甚至可呈鮮血狀或暗紅色血塊,糞便少而且惡臭。無里急后重。出血量多少不定,輕者可僅有腹瀉,或僅為糞便隱血陽性而無便血;嚴重者一天出血量可達數百毫升。腹瀉和便血時間短者僅1~2天,長者可達一月余,且可呈間歇發(fā)作,或反復多次發(fā)作。腹瀉嚴重者可出現脫水和代謝性酸中毒等。
4.惡心嘔吐 常與腹痛、腹瀉同時發(fā)生。嘔吐物可為黃水樣,咖啡樣或血水樣,亦可嘔吐膽汁。
5.全身癥狀 起病后即可出現全身不適,軟弱和發(fā)熱等全身癥狀。發(fā)熱一般在38~39℃,少數可達41~42℃,但發(fā)熱多于4~7天漸退,而持續(xù)2周以上者少見。
6.腹部體征 相對較少。有時可有腹部飽脹、見到腸型。臍周和上腹部可有明顯壓痛。早期腸鳴音可亢進,而后可減弱或消失。
臨床分型
1.胃腸炎型 見于疾病的早期有腹痛、水樣便、低熱,可伴惡心嘔吐。
2.中毒性休克 出現高熱、寒戰(zhàn)、神志淡漠、嗜睡、譫語、休克等表現,常在發(fā)病1~5天內發(fā)生。
3.腹膜炎型 有明顯腹痛、惡心嘔吐、腹脹及急性腹膜炎征象,受累腸壁壞死或穿孔,腹腔內有血性滲出液。
4.腸梗阻型 有腹脹、腹痛、嘔吐頻繁,排便排氣停止,腸鳴音消失,出現鼓腸。
5.腸出血型 以血水樣或暗紅色血便為主,量可多達1~2L,明顯貧血和脫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