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 乙肝病毒的傳染
HBV是血源傳播性疾病,主要經血(如不安全注射等)、母嬰及性接觸傳播。由于對獻血員實施嚴格的HBsAg篩查,經輸血或血液制品引起的HBV感染已較少發(fā)生;經破損的皮膚粘膜傳播主要是由于使用未經嚴格消毒的醫(yī)療器械、侵入性診療操作和手術,不安全注射特別是注射毒品等;其他如修足、紋身、扎耳環(huán)孔、醫(yī)務人員工作中的意外暴露、共用剃須刀和牙刷等也可傳播。
二、預防
(一)乙型肝炎疫苗預防
接種乙型肝炎疫苗是預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。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種對象主要是新生兒,其次為嬰幼兒,15歲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 (如醫(yī)務人員、經常接觸血液的人員、托幼機構工作人員、器官移植患者、經常接受輸血或血液制品者、免疫功能低下者、易發(fā)生外傷者、HBsAg陽性者的家庭成員、男性同性戀或有多個性伴侶和靜脈內注射毒品者等)。乙型肝炎疫苗全程需接種3針,按照0、1、6個月程序,即接種第1針疫苗后,間隔1個月及6個月注射第2及第3針疫苗。新生兒接種乙型肝炎疫苗要求在出生后24 h內接種,越早越好。接種部位新生兒為臀前部外側肌肉內,兒童和成人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肉內注射。
接種乙型肝炎疫苗后有抗體應答者的保護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續(xù)12年,因此,一般人群不需要進行抗-HBs監(jiān)測或加強免疫。但對高危人群可進行抗-HBs監(jiān)測,如抗-HBs<10 mIU/mL,可給予加強免疫)。
(二) 切斷傳播途經
大力推廣安全注射 (包括針灸的針具),并嚴格遵循醫(yī)院感染管理中的標準防護(Standard Precaution)原則。服務行業(yè)所用的理發(fā)、刮臉、修腳、穿刺和紋身等器具也應嚴格消毒。
(三)意外暴露后HBV預防
在意外接觸HBV感染者的血液和體液后,可按照以下方法處理:
1.血清學檢測 應立即檢測HBV DNA、HBsAg、抗-HBs、HBeAg、抗-HBc、ALT和AST,并在3和6個月內復查。
2.主動和被動免疫 如已接種過乙型肝炎疫苗,且已知抗-HBs ≥10 mIU/mL者,可不進行特殊處理。如未接種過乙型肝炎疫苗,或雖接種過乙型肝炎疫苗,但抗-HBs <10 mIU/mL或抗-HBs水平不詳,應立即注射HBIG 200~400 IU,并同時在不同部位接種一針乙型肝炎疫苗 (20mg),于1和6個月后分別接種第2和第3針乙型肝炎疫苗 (各20 mg)。
三、臨床診斷
既往有乙型肝炎病史或HBsAg陽性超過6個月,現HBsAg和(或)HBV DNA仍為陽性者,可診斷為慢性HBV感染。
1.HBeAg陽性慢性乙型肝炎 血清HBsAg、HBeAg陽性、抗-HBe陰性,HBV DNA陽性,ALT持續(xù)或反復升高,或肝組織學檢查有肝炎病變。
2.HBeAg陰性慢性乙型肝炎 血清HBsAg陽性,HBeAg持續(xù)陰性,抗-HBe陽性或陰性, HBV DNA陽性,ALT持續(xù)或反復異常,或肝組織學檢查有肝炎病變。
根據生物化學試驗及其他臨床和輔助檢查結果,上述兩型慢性乙型肝炎也可進一步分為輕度、中度和重度。
四、治療
慢性乙型肝炎治療的總體目標是:最大限度地長期抑制HBV,減輕肝細胞炎癥壞死及肝纖維化,延緩和減少肝臟失代償、肝硬化、HCC及其并發(fā)癥的發(fā)生,從而改善生活質量和延長存活時間。
慢性乙型肝炎治療主要包括抗病毒、免疫調節(jié)、抗炎和抗氧化、抗纖維化和對癥治療,其中抗病毒治療是關鍵,只要有適應證,且條件允許,就應進行規(guī)范的抗病毒治療。特別抗病毒治療。一般適應證包括:(1) HBeAg 陽性者,HBV DNA ≥105 拷貝/m l(相當于2000 IU/mL);HBeAg陰性者,HBV DNA ≥104 拷貝/m l(相當于2000 IU/mL);(2) ALT ≥2×ULN;如用干擾素治療,ALT應≤10×ULN,血清總膽紅素應<2×ULN;(3) ALT <2 ×ULN,但肝組織學顯示Knodell HAI ≥4,或炎癥壞死≥G2,或纖維化≥S2。對持續(xù)HBV DNA陽性、達不到上述治療標準、但有以下情形之一者,亦應考慮給予抗病毒治療
(1)對ALT大于正常上限且年齡>40歲者,也應考慮抗病毒治療。
(2)對ALT持續(xù)正常但年齡較大者(>40歲),應密切隨訪,最好進行肝活檢;如果肝組織學顯示Knodell HAI ≥4,或炎癥壞死≥G2,或纖維化≥S2,應積極給予抗病毒治療[59]。
(3)動態(tài)觀察發(fā)現有疾病進展的證據(如脾臟增大)者,建議行肝組織學檢查,必要時給予抗病毒治療。
在開始治療前應排除由藥物、酒精或其他因素所致的ALT升高,也應排除應用降酶藥物后ALT暫時性正常。在一些特殊病例如肝硬化或服用聯苯結構衍生物類藥物者,其AST水平可高于ALT,此時可將AST水平作為主要指標。
抗病毒治療過程中要注意監(jiān)測指標變化并隨時調整治療方案,其他還有調節(jié)免疫及可中成藥輔助治療,不詳述。